定力、内省、本来面目
在修行内省的过程中,定力越来越深,观察力越来越敏锐、越来越深入与明晰。从当下的念头起灭,到宇宙洪荒的演变;从眼前的红尘万丈,到无尽的六道轮回;从当下的心的安止,到生命的真正归宿,一切都自然朗朗而现。佛 ....
在修行内省的过程中,定力越来越深,观察力越来越敏锐、越来越深入与明晰。从当下的念头起灭,到宇宙洪荒的演变;从眼前的红尘万丈,到无尽的六道轮回;从当下的心的安止,到生命的真正归宿,一切都自然朗朗而现。佛 ....
凡事都是有定数的,用完了就没有了。现在的人婚前感情与性经历太多,用得太过太滥,又有多少感情之福经得起挥霍呢?就是这种社会风气与个人行为,改变了命运轨迹与社会婚姻结构。 尊贵生于节制。人生于天地间,知有 ....
什么样的心,只会感召什么样的生活圈子。所以同样是这个世界,心术不正的人周边全是刀光剑影、猜忌与伤害,他的世界就一片阴暗;而心地平和善良的人,看到的却是一个阳光的世界。心生种种法生,境皆因心而现,此世间 ....
社会环境如何,从根本上是取决于民众的心性,向善的力量占主导,社会自然趋向安定;向恶的力量占主导,社会自然乱象丛生。所以要改变社会,从根本而言,是从改变人心入手。 别人一生都遇不到什么不平事,而你老是遭 ....
有人责难佛教:“在面对外敌入侵之时,你是在庙里念经,还是拿枪杀敌?”军人有军人的职责,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职责。佛教的职责是教化人心,从根源上改变社会。人心平了,战争就随之而消,灾祸就随之而灭,否则天灾人 ....
因果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,不能不在意,掩耳盗铃、装作不知道是躲不过去的;说一句“信则有、不信则无”也是糊弄不过去的。对因果最起码应当有所敬畏,知世间事有所能为,有所不能为。 与自己相关的一切境遇,都 ....
这世间诱惑太多,没有谁有常胜的资本。即使你倾国倾城、颠倒众生,天天山珍海味的人,也难保不惦记着邻家的酸腌菜。人之所以能够守住承诺,更多源于责任感。 完全融入对方的生活及家庭、家族背景之中,与他们血脉相 ....
排斥什么,什么就会远离自己。所以仇富的人多半会穷愁潦倒,仇贵的人基本难以显达尊荣。认定什么,什么就离自己越来越近。经常骂“天底下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”的女人,好男人真的会集体玩失踪;认定社会黑暗的人,光 ....
受牢狱之灾的真正原因是业力,而不是差错。只要造了恶业,一旦成熟,灾祸立至。或所得超过了自己的福报,也会引来灾祸。办案的警察不是神仙,他们也是在找案子中的漏洞。业力决定了一定要留下这样或那样的差错,一定 ....
富贵有相对富贵与绝对富贵。相对富贵是指财富、地位等,绝对富贵是指知足心。心清净才是真福气,心满足才是真富贵。在无尽的欲望面前,永没有富贵,永远都是欠缺。心中永远有一个填不满的黑洞,这个黑洞牵引着人奔波 ....
以欢喜之心施舍出去的财富,回报的财富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。而以不高兴不情愿的态度施舍出去的财富,回报的也仅是财富,这些财富并不能带来快乐——这世上有钱而不快乐的人比比皆是,这恐怕是施舍时不清净的心念所至 ....
因果是一种自然之力,就像万有引力一样客观存在,不以任何人或神的意志为转移。就像从高楼上往下跳,必然会摔死或摔伤。这不是牛顿制造出一个万有引力规则让他摔伤,也不是牛顿看他不顺眼,而是引力自然作用的结果。 ....
学佛不是找到个什么,而是个放下的过程。到了哪一步,就放下到哪一步,放到无可放处,就有了消息。 对于佛法,许多人有孟子那种“何必言利”的情怀,耻于谈及福报,更不屑于在学佛之中掺杂现世功利的目的。但佛法不 ....
有一些人进寺院就不愿意磕头,这是骄慢心重的表现。佛无挂无碍,离欲解脱,并不在意你磕这个头。磕头实际上是为自己磕的,是在消除自己的骄慢心。骄慢造就低贱,尊贵源于谦恭。磕头的过程是在消除自己的低贱,成就自 ....
禅宗祖师度人,只能度化那些基础深厚,就差一点点,卡在一个地方的人。祖师知道他卡在哪里,轻轻一点,豁然开朗,原来如此!刹那间,虚空大地粉碎也,从此生死不相关。但多高明的禅师,也不可能一语点化那从没读过佛 ....
法律是最底线,但法律之下有大量的漏网之鱼;道德是高一层的要求,但道德的约束力只能作用于自觉地不逾越道德底线的人。佛教的因果思想补充着这两者的不足,如影随形的因果报应让许多人心存忌惮。大部分人在做自认为 ....
出家众舍弃小爱、成就大济苍生的慈悲精神,是佛法住世的砥柱。只要还有一位如法修行的僧人存在一天,佛法就会住世一日。没有出家众荷担如来家业,哪有这个导人向善、走向解脱之行的依止之处呢? 每个人独自承担自己 ....